English

在科技与文化间架桥

1998-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金开诚 我有话说

《茅以升桥话》把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桥的资料编集成书,这很有意义,也一定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中国人历来对桥有感情,这感情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而是因为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桥的丰富含义。这含义也许比较模糊,但同时又是深长的。现在稍加分析,初步意识到有三种含义:

一是创造的含义。在中国人心目中,桥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所以谚语强调“桥归桥,路归路”,意思是不要混为一谈。因为在古代,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桥则是人造出来的。“造”就意味着动了脑筋,用了力气,有所创造。在这个含义上,人们对桥的感情,实际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创造成果的热爱、聪明才智的赞叹。

中国人尊重并热爱创造,这从民间津津乐道的鲁班传说中可以充分看出来;而这类传说中尤为著称的则是鲁班造了令人惊喜的赵州桥。虽然赵州桥实际是隋朝李春所督建,但因为鲁班是古代能工巧匠的典型,创造力量的化身,他在传说中的“事迹”和形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所以令人惊喜的赵州桥的建造也必然要归到他身上。传说中的赵州桥还由“圣人”留下玉石栏杆;“仙人”张果老肩挑日月骑驴过桥,“柴王爷”(指五代后周皇帝柴荣)也推车压过此桥。赵州桥既经受了诸如此类空前绝后的严重考验,也因此而与一系列“非凡人物”发生联系,从而留下种种佳话。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赵州桥这一古代卓越创造的自豪和热爱。在表现桥的创造含义方面,这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二是审美的含义。中国人深刻感觉到桥这种创造物是有美学含义的,是一种美的创造。成语烟柳画桥,这说法就很有意味。柳和桥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视桥如画,并在成语中著为定式?想必是中国人对桥的“画意”感受特深。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还有乐感的诗句(乐感是无声胜有声)。在此诗的情与景的交融中,二十四桥显然在景观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二十个字使人感到景物很丰美,而桥则是整个景观的中心,是诗人特别留意之处,以至名园绿水、野竹青霄都成为桥的衬托。

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杜甫诗“驱车石龛下,仲冬见彩虹”,都是以彩虹来比桥,这种比喻在古诗文中不胜枚举。桥与虹虽有形状上均为弧形的共同点,但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而桥一般都是单色的。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把桥想象为虹呢?显然因为桥之美很有启发想象的作用,而这又是一种很有深度的审美现象。

桥所引发的美感相当丰富。杜牧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这表现了桥的壮美;马致远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则是表现了桥的秀美与凄美。这是美的两大类。再若多看一点中国画和中国诗,可以发现那桥的种类、形象、景物搭配和意趣含蕴简直是丰富极了。由此可见,历代的中国人曾对桥作过多么深入的审美发掘。

三是历史文化的含义。桥的文化意义首先在于它和许多历史人物与故事发生过联系。古代像长安的灞桥、渭桥,河南的洛桥等,在许许多多诗文中写到,可见活动繁多。李白诗“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杜甫诗“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可见桥较能引发人的感慨乃至“思古之幽情”。其中感慨较有深度的如唐代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多少人事兴衰,像王谢豪族那样富贵风流,也只是一时之盛;倒是“寻常百姓”乃是历史的主人,永久存在。这感慨很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朱雀桥、乌衣巷也因此而成为名迹。

桥还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含义,就是它在民族的文化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联系、沟通而反对阻塞的意识。所以人们始终赞扬牵线搭桥、修桥补路;而把桥断路绝视为困境,不宜陷入;更把过河拆桥视为极其恶劣的行径。人要克服阻隔、联通彼岸,最佳的选择无过于架桥;就连牛郎织女要相会,亦由善良的人们通过想象为他们架起了鹊桥。可见桥始终意味着连接与畅通,而这正是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只有不同事物的联通,才能相互发生作用,促进新事物的生发与涌现。

总上所说,桥的含义非常丰富,而《茅以升桥话》这本书则为人们加深对桥的感受与理解提供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这本书也可以视为一座很有价值的桥,它把科学技术通向了历史文化;由于这种沟通,使中国的桥不仅作为物质成果发挥利国利民的作用,而且也通向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启示与教益。特别是茅老《桥话》稿本,不仅使人想见前辈治学的严谨风范,也说明茅老这位工程技术的巨匠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又具有多么精深的造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